首页 > 课外阅读 > 详细内容
一位中学生对写作的困惑
作者:童联社  

    我以我手写我心。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但在日常作文中,是要叙述真人真事而可能遭遇低分,还是要为了高分进行虚假创作,成了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日前,我市一中学生来稿道出了内心的矛盾:为了高分,不得已去编造有深度、能弘扬“大爱”的假事例,事实上,她也写过真作文,可得到的却总是低分。为此,本版今天刊登此文,欢迎老师和学生参与到“作文真假”的讨论中来,同时,也可谈谈在批改作文或写作文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或感受,以期观点的碰撞能带给读者些许启迪。——编者

 

                                                               亦真亦假

                       温州外国语学校九(1)班 洪好

  

    早就习惯翻开日记本,将圆珠笔放在指尖上旋转,接住,然后随着耳机里的音乐记录我的喜怒哀乐;也早就习惯打开QQ空间,在浅蓝色的背景下,任指尖与键盘“啪啪啪”地敲出喜欢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宣泄不满也独享快乐。

    我高兴用这样的方式,而不是写作文。黄色的作文纸上,我要学会在框框格格内描写我“理解”的美——开头要入题快,要具有概括性,要能提起改卷老师的兴趣;内容要有深度和可读性,详略得当,要能吻合主题,要弘扬一定的“大爱”;结尾要简洁,要能直接戳中要害,要使主题升华,要使人回味无穷。一个个正方形的格子不仅拘束了龙飞凤舞,也拘束了我的思维。为了作文题目和30分,我要学会在大脑里搜寻那些符合题目意思、有深度、有阅读性、能弘扬“大爱”的事例。可我真的想说,在我13岁的经历里,大多都是平平淡淡的日子,没有那么多风风雨雨,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于是,我学会了编故事。真情实感似乎是被列为一项评分标准的,但是老师又怎能看得出是真还是假,我良好的编故事能力,伴随着我的年龄一点一点的成长了。我并不是没写过真实的作文,可是两次,我都被无情的8分狠狠地抹杀了。

    我有一个很好的同学。她有着很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她能用简单不华丽的语言一点点烘托主旨。但是她从不写真实的事例,因为她说,真实的事例写不出老师要的感觉,自然也得不了高分。

    记得上过一节作文课,老师给出的作文题是《___ ,与我同行》。我们跟着老师的脚步,一点一点地被自己感动。我们都有美好的记忆和情感,我们被教室里的气氛带领着,很多同学在抹眼泪,因为作文题触动了我们内心某一块角落。我确实向真实入手,我说,红领巾与我同行。抽屉里的红领巾、毕业照上飘扬的红领巾,小学生胸前的红领巾……它们曾经一度代表过我的小学时代。如今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小小的伤感。即便是这么真实的事情,我也难免要掺入一些虚假的东西。为了使主题升华,为了能让红领巾的意义更加深远,我编造了一段对话内容,因为对话可以升华主题,这也是老师通常想看到的。

    也许已经习惯了真假参半的作文,实在没有事例,我也允许自己写出三分真七分假的故事来。我很少触及自己的情感,因为很难下笔。情感表达在心里,情感发生在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我完全无法把作文当作一个描写自己真实情感的途径。但是这样的作文,意义又何在?每一笔都下得那么艰难那么痛苦,不过是用好词佳句堆砌起来的东西罢了。

    我从没有讨厌过文字,相反我是个热爱文字的女孩。只是我厌倦了批判我情感的30分,更厌倦了为了30分而背叛情感的自己。

                      

                     摘自2011年4月18日温州日报《今周教育·作文》

4    2917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公告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