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挺有趣的理论,说在人们发明了某个词语之后,立刻就会出现很多跟这个词语相关的现象。
比如,“厌食症”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极少在中国出现——或许是因为物质条件限制,或许是因为媒介还不够发达。在那之前,只有香港报道过进食障碍的案例,症状和病程跟我们现在所知的“厌食症”并不相同。
可是,随着媒体对西方社会新闻的报道增加,很多年轻人都开始声称自己得了厌食症,而他们实际出现的症状,也跟媒体上报道的几乎一模一样。
一部分心理学家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这些在看了报道之后患上厌食症的年轻人,到底是真的一直被这种心理障碍所困扰,还是因为知道了“厌食症”这个词语,才有了心理暗示的呢?
同样的猜测还被扩展到近些年频发的“抑郁症”上,但凡你在心情正好处于低谷的时候去做那套心理测试题,基本上就可以轻松地贴上“轻度抑郁症”这个标签。
如果没有这个标签,等你睡一觉满血复活,或者跟朋友痛痛快快地聊上几小时,困扰着你的负面情绪大概率可以像流云一样飘走,可贴上标签之后,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即便没有观众,人也难免要去扮演符合标签的形象——不然我的快乐为何总是这么短暂?不然我为什么总是焦虑得掉头发?不然我为什么一直打不起精神?
一旦贴上了标签,就会相信它;一旦相信了它,也就失去了其他解释的可能。
所以,不要轻易用任何一个标签来形容自己,如果你真的需要描述自己的症状或者感受,用陈述性而不是定义性的语言来描述。举个例子——
陈述性:我无法集中注意力,耳鸣也很严重,每天都做很破碎的梦。
定义性:我很抑郁,每天都很焦虑,还有进食障碍。
不要用一种症状来解释一种现象,如果真觉得自身有问题,就去找专业人士,把“做判断”的资格交给他们,你或许可以活得轻松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