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品 > > 发布的作品
也说“木兰”
作者:沈洪保   来自:温州读书报|2002年

    最近几家报纸都报道说,今年“木兰”很红,光是电影就有三部,有《花木兰》,有《木兰从军》,还有《木兰》。有的已经开拍,有的尚未开机,有的忙着筹备。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他们“新”的“木兰”故事会怎样编呢?剧本还在编剧与导演手里,我当然无法瞎猜。我在这里介绍几个“老”的木兰故事,以及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
    最早的木兰故事,是北朝时期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诗中说,木兰是个勤劳的织布姑娘,战争爆发,军书下达,征兵卷上,有其父名,木兰为保全老父,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她买下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胜利归来,功勋卓越,不要富贵,谢绝官职,但愿还乡。回到家里,父母姐弟,热烈欢迎。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壮士”变“女郎”,伙伴皆惊惶。这个具有传奇色彩扑朔迷离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个出色的艺术形象,这个木兰,我们可以称之为勇敢机智淳朴、充满人情味的木兰。她有力地说明了女子和男子同样有能力做出英雄豪杰的事业。由于这故事本身的正义性、传奇性,又加上该诗艺术上的松爽流丽,朴素自然,清新刚健,因此《木兰诗》就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的诗篇,木兰代父从军的英雄故事也在民间盛传不衰。
    有此《木兰诗》之杰作,木兰必实有其人,代父从军,亦必实有其事。因事情的奇特,自然会在社会上流布,并逐渐形成“民歌”,但因为是叙事诗,而不是传记,因此有关木兰的身世都是模糊的。如“木兰”是什么意思?她是姓“木”名“兰”?还是姓“木兰”而不知名,还是不知姓而名叫“木兰”?
    元代有位名叫侯有造的,写过一篇《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记中这样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毫之谯人也。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胃,革建橐,操戈跃马,驰神攻苦,钝锉戎阵,胆气不衰,人莫窥非男也。历年一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亲。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妆。举皆惊骇,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
    从这位元代人的文章看,那个地方有个纪念木兰的“将军祠”,把木兰称为将军,木兰姓魏,是曹操的家乡人(曹操也是安徽毫县谯人)。这篇记中把木兰的家乡父母弟妹说得一清二楚,仿佛真实无疑。但我们也不可全信,因很多祠庙祭祀的,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这里代父从军的故事与《木兰诗》一样,但故事的强局却与《木兰诗》不同。结局说,木兰的离奇的英雄故事天子知道后,要纳她为妃,木兰不肯,“以死誓拒之”,天子“势力加迫”,木兰就自杀相抗,所以天子追赠她“孝烈”的称号。这个木兰,我们可称之为孝义节烈“魏木兰”,是木兰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现在人们常把木兰叫“花木兰”,木兰怎么会姓起“花”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说说明朝徐谓(文长)的剧本。多才多艺的“狂人”徐文长,写过一组杂剧《四声猿》,其中有个剧本名叫《雌木兰代父从军》,故事梗概是:木兰姓花,十七岁。其父名花弧,字桑之,其母贾氏。其妹名木难,其弟名咬儿。当时黑山贼首豹子皮造反称王。魏拓拔(可汗)下郡征兵。她父年老,无法从军。木兰顶替父花弧名参军。在战争中,木兰亲擒黑山贼首豹子皮。凯旋后,可汗封木兰为尚书郎。可汗念其劳役多年,令驰驿还乡,休息三月。花木兰回家后,同行的战友才发现木兰是女郎,这“金刚变嫦娥”的奇事四海扬名。家里已给木兰订下亲,对象姓王,趁木兰荣归,即便拜堂成亲。这个剧本开头的“花”家介绍与黑山贼造反,以及结尾的“王郎成亲”故事,与上面两个故事都是不同的。这个木兰,我们称之为立下汗马功劳,返乡成亲团圆的木兰。这是第三个木兰的“版本”。因为徐文长这个戏到处演出,影响广泛,因此,后来人们都以为木兰姓花,“花木兰”这个姓名就这样传扬开了。
    关于木兰的说法记载纷纭,还有人说她姓朱,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又有人说她是黄州人等等。由于历史久远,《木兰诗》离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木兰已成为民间传说人物,也已成为文学故事人物。在人们心目中木兰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理想的化身,木兰的形象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观念,她成了压倒须眉的女英雄,她使千百年来受压的妇女扬眉吐气。木兰已是个艺术的形象,也没有必要再去考查求实了。 现今影界掀起“木兰”热,我想,独具慧眼的编导会塑造出更加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女英雄形象的,但希望编导不要有太多的“戏说”,假如来个木兰与某战友眉来眼去,那就大煞风景了。  

4    4555    发表日期:2005年7月5日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公告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温州童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24童联微刊订阅号:tonglianshe 童联文学社读书会主办 温州校园文学研究会协办 网站邮箱:0577zw@163.com 浙ICP备20200342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