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拒绝焦虑的动物们 |
|
1
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大草原上,巨大的绿色绒毯向远方铺展,一群斑马正在悠闲地吃草。突然,一只身姿矫健的狮子从草丛中射出如炬的目光。几只斑马警觉地竖起耳朵,捕捉着周围的动静。狮子逼近了,斑马群开始骚动起来。随着一声短促而急切的嘶鸣声,斑马们立刻朝着同一个方向狂奔而去。在关键时刻,斑马群突然改变方向,利用速度和耐力的优势甩开了狮子。长时间的奔跑让狮子疲惫不堪,只能眼睁睁看着斑马群成功逃脱。很快,斑马群恢复了平静,在夕阳下悠闲地吃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一切正如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罗伯特·萨波斯在其著作《斑马为什么不得胃溃疡》中所描述的那样:斑马不会在脑海中不断回放逃命时的惊心动魄,也不会去思索下一次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好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斑马没有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神经系统,主要负责调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并对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斑马作为哺乳动物,却没有迷走神经,这使得它们在面对威胁时的反应与人类的不同。它们不会像人类那样,在压力过后仍旧长时间感到紧张和焦虑。
2
这样的松弛感让人类羡慕不已。而同样以情绪稳定受到人们追捧的还有水豚。这种来自南美洲的啮齿类动物天性温和,在自然界广结善缘,既能当小动物们安稳的坐骑,也能蹲在鳄鱼背上乘风破浪。水豚通常以10~30只为一个种群生活,这种社群生活的方式使得它们相互依赖,共享资源,也为它们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活着挺好,死了也行”是人类对水豚生命状态的终极调侃。
从生理因素上说,水豚的大脑结构相对简单,神经元的活动较为稳定。这种结构能够让水豚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保持较为平稳的情绪反应。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轻微干扰,水豚毫不介意,不会像某些容易受惊的动物那样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在现实层面,水豚也的确配得上这样的生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啮齿类动物,水豚位于食物链的中层,其肉和皮毛对人类及多数捕食者而言价值有限,这大大减少了它们被捕猎的风险。而在它们的主要栖息地南美洲湿地,能捕食成年水豚的大型肉食动物本就不多。没多少天敌,自然不必时刻保持高度紧张。当真遇见了,它们也不怕。毕竟水豚天赋异禀,其脚趾间有蹼,游泳自不在话下。而水豚的身体特征,如头部的感官器官布局,也能够使它们快速潜水以逃避危险。此外,它们还会各司其职、团队作战,使得捕食者很难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靠近它们。
所以,规律作息、健康生活是水豚的常态。“豚生”的主要议题就是吃和睡。作为食草动物,解决吃饭问题不用捕猎,其生活的湿地有丰富的水草等植物资源。水豚每天的睡眠时间相当充足,大约有8~10小时。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其体能的恢复和神经系统的修复,确保水豚醒来后能拥有更加稳定的精神状态。
3
同样“佛系”的还有牡蛎。牡蛎幼体是浮游生物,这一阶段的它们如同大海中的漂泊者,受水流裹挟四处游荡,采取滤食的方式获取食物。周围有啥就吃啥。
这难道不危险吗?危险,随波逐流的牡蛎幼体随时可能成为其他滤食动物的猎物。即便如此,它们也不会做出任何躲避举动。
随着牡蛎幼体的成长,一旦找到合适的基质并且能够黏附固定,它们便开启了固着生长的模式。这时候的牡蛎,就像一个专注自我成长的“隐者”。它们依靠海水带来的钙质构建自己的外壳,并放弃了一般贝类拥有的较强的运动能力,仅仅依靠闭壳肌的开合来抵御外界干扰。当水中有异常的响动,水流改变了强度和方向,或是光线突然发生变化时,它们会迅速关闭外壳。而当捕食者接近时,它们唯一能做的也是迅速紧闭外壳。
活着,对牡蛎来说是极简单的。它们的所求也不多。它既不主动去捕食其他生物,也不像食草动物那样啃食水生植物。它们也不是寄生生物,不会吸食其他生物的血液来获取营养。至于食物来源,仅仅是当外壳打开时,随海水流动冲进来的各种有机碎屑而已。
在繁殖方面,牡蛎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复杂的求偶行为。当繁殖季节来临,牡蛎唯一愿意做的是将生殖细胞一次性释放出去,任由它们随波逐流。某些细胞在海水中幸运地随机结合,形成了受精卵,这些受精卵便又开始了新一轮随波逐流的生存之旅。牡蛎简单而纯粹地遵循自己的生物学规律生存与繁殖,正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4
面对变化无常的生存环境,野生动物唯一能做的大概是接纳而后适应。实在活不下去的话,就先“死”一会儿,等环境好了再活过来。休眠就是这么回事。除了人们熟知的棕熊、黑熊等哺乳动物,会在食物短缺、温度骤降的冬季进入休眠状态,某些鱼类也进化出了类似的智慧。
与多数靠鳃呼吸的鱼类不同,拥有4亿多年历史的肺鱼进化出了极为发达的呼吸器官——“肺”(肺鱼的鳔很像肺,可以进行气体交换——编者注),其“肺”几乎与整个身体等长。这一独特的构造为它们非凡的生存能力奠定了基础。
当面临河流干涸这种极端状况时,肺鱼会迅速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它们会敏捷地钻进湿润的泥土之中,就像找到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此时,肺鱼的“肺”开始发挥作用,凭借着特殊的生理构造,肺鱼得以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的特殊状态,可以连续数月不吃不喝,躲在泥里靠“肺”呼吸。
这种生存策略是肺鱼为适应环境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广袤的非洲,干旱时有发生。为了繁衍生存,肺鱼另辟蹊径,逐渐发展出用“肺”呼吸的生存本领。这使得它们像两栖动物一样,既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又能在陆地上存活一段时间。当枯水期来临,肺鱼如同进入了“夏眠”,把自己包裹在泥土里静静等待。直到雨水降临,河流再次奔腾,肺鱼才会从泥土中钻出,重新回到水中,继续它们充满生机的生命旅程。
如果人类需要解压手册,动物世界可以是一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