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中,妈妈扮演着一个 “玩伴” 的角色。不管多忙,她总能抽出时间帮我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拼乐高时,她乐此不疲地听我碎碎念:“妈妈,如果你想像我一样眼睛亮亮的话,请帮我找到这个小小的积木块!”
可上了小学后,她似乎变得严厉了许多,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注意我开不开心。每天的询问改成了 “学习状况如何”,我每天都在想:放过我吧!我为什么要听她的责骂呢?她的抱怨为何如此之多呢?“朋友” 这个词也不再用于她,转交到了别人的手中,她在我心里变得若隐若现了。
记得那天天气不错,我的桌上出现了一封包装精美的神秘信件。这是给谁的呢?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桌上?也许我不能看,但也许就是给我的呢?
我就这样毫无顾忌地打开了。信里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大清了,但仍记得信里说 “它是来帮助我的小精灵”,这即刻让我想到了电视中那些陪伴公主的小精灵,这使我感到特别幸运,我开始给它写回信了。
我总是用心地给它送一些自己做的、看似乱七八糟的手工 —— 我想我是真的用心了。以前粗心的我,开始用尺子量礼物的大小,有时甚至会做两层。我总会被双面胶粘得满手脏污,怪恶心的;而它送来的东西总是精致又好看。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做着像 “垃圾” 一样的手工,可它总在回信中表达对我手工的赞美。
这种感觉让我很熟悉。后来在我的追问下,它说它叫 “想想”,是想象的 “想”。这让我对它更加好奇了。我问它住在哪,它说住在精灵谷,身边有很多好伙伴;还说有时会在我写作业时看着我,于是我便开始写两个字就猛一回头,再失落地转回去。
一次意外,我发现妈妈知道 “想想”,而且她和 “想想” 好像有很多相似之处 —— 在 “想想” 身上,我看到了曾经的她。
我终于把 “想想” 的事告诉了妈妈,可她却只是说:“是吗?那可真是太巧了!” 我一直半信半疑,直到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和 “想想” 用的一模一样的信纸。我激动地向妈妈追问:“你是不是想想?” 她一开始坚决否认。后来我可能是太过失落,就不再同 “想想” 聊天了。
那是我给 “想想” 写的最后一封信。我和它说了很多事,聊了学校里的日常,最终,我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没再与妈妈争论她是否是小精灵。
谢谢你,“想想”。你让我改变了许多:我会自己做饭了,手工也越做越好了,你一定能看到的。你说得对,我不应该讨厌妈妈,也像你说的那样,我是个好女孩,我不再那么粗心了 —— 是你帮助了我。希望以后你还能看到我的进步!“谢谢你,我的小精灵。” 是你让我写作业的时光不再枯燥,填补了我内心的空缺。那时候的我是个不怎么专注的孩子,但在和你的互动中,我似乎慢慢发生了改变,而且是在玩耍中改变的。在这一点上,我有发言权:玩耍才是引导行为最好的导师。
我再没给 “想想” 写过 “信”,因为我知道,她的 “精灵谷” 就在我身边。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以快乐、轻松的方式,继续一起成长。
(编辑: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