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外阅读 > 详细内容
红封袋
作者:程乃珊  
    上海人称红包叫红封袋。我们小时候移风易俗,市面上已没有红封包供应,但一众上了年纪的老派人,有点“背时背德”,如我外公外婆,就去文具店买了红纸自己做,我就常常帮外婆糊红封袋,红纸会褪颜色,沾得一手都是,但红彤彤的堆满一格子,倒也添了不少年气。然后外公就开始装红封袋,那时很小儿科,二元钱一封已很可以派得出手了。不过给我和哥哥的红封包是例外,二十元一封之外,连红封包都是正宗的,外公不知怎样保存下来的老中国银行的红封袋……大红底一个大大的烫金的形似古钱币造型的中行行徽,再一行烫金小字印着中行行训:“事闲勿忘,事繁勿慌,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每每向我们派发压岁钱时,外公定规要我和哥哥将红封袋上的中行行训念一遍。现在想来,那十六字行训真是言简意赅,可圈可点,只是小时候不懂,一心只念着红包内的内容而体会不到老人一番用心。接了红包后我们照例将钞票拿出红包还给外公留待明年再用,因外公只有这两只存货,只好循环使用。两只老中行红封包,可惜到底没能保存下来,否则也是极有意义的收藏物!
    都讲上海人小气,其实不是小气,是会打算。然再打算,年前派红包这笔开销是不肯省的,除了给小辈的压岁钱,有几位的更是不能省;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看弄堂扫街的(相当今日保安保洁),做熟的理发店浴室的师傅,去熟的餐馆服务员,常走动的亲友家的保姆(自家保姆更不在话下,难怪从前过年保姆赶都赶不走,收红包是她们颇丰的外快),说来老上海与邮递员关系也特别深,那时家家后门都洞开,邮递员自行车铃声一响,后门口就热闹了:邮递员甚至熟谙来信者的来龙去脉:“你儿子美国来信啦?他毕业了吗?”“唷,你女儿来信了,这下放心了?”解放后邮递员为吃皇粮,红包不方便派,瓜子花生一定要塞一包!可惜现今邮递员与住户都不打照面,这份亲情也流失了!
    当然从没明文规定非要向他们派红包,但过年不表示一点谢意,心里怎么都不会安乐的。包内数目大小不定,对方也从不计较,要紧的是那份心意。总觉得红包本意是一份心意,过大数目是有悖常理的。后来破“四旧”,红封包彻底绝迹,但那份派红包的情结怎么也破不了。小孩子,不送压岁钿就送糖果,至于看弄堂保姆等有交情的服务人员,就偷偷送几条毛巾香皂袜子之类,送的颇费心思,受的满心领情,一切美好心意尽在其中!也是一份过年的心情!今天小青年看来这点东西腔调也没有,殊不知,那正是千百年来民间凝成的任何强力都破不掉的和谐之音的奏鸣。
    人说,施比受有福。人不活到一定年资,是体会不出其中的哲理。我的八八高龄有轻度痴呆的老妈早在年前就提醒我了,发给钟点工理发师等的红包准备好吗?大年夜当日,由她亲手一一发派,虽然数目是毛毛雨,收的欢天喜地,发的眉开眼笑还连声说:“一眼眼、意思意思……”
    过年派红包是老人最开心的,因为觉得自己仍有能力“施”,体现出自己的尊严。
    现今我辈早已告别受红包的年岁而进入派红包之列,也沾上“背时背德”的老派上海人作风:自己身上再省,老规矩省不脱,过年过节,一定早早为相熟的服务自己一年的服务人员准备好红包,数目小儿科得很,表份谢意,图个皆大欢喜。
    现今红封袋越印越精美,内容也越来越丰厚,出手前还要打听下市面行情才敢派,难怪有称为“红色罚款单”。这样的红包,无论受还是施,都充满压力,味道缺缺,不要也罢了!
                            
4    3121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公告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