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辅导 > 详细内容
作文三书•意象
作者:王鼎钧  

  “本能”,这个说法太夸张吗?也许没有。作者究竟是先有一个记录或论断的语句在心里,然后把它“翻译”成意象呢,还是本来想的就是意象?在创作经验中两者都有,但是论造诣,以本来就用意象思考为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这可能是两个阶段,也可能是意象出现的两个门户,一个“正门”,一个“侧门”,正门不见侧门见。有一次我需要一个秋夜寒冷肃杀的意象,想了好久,决定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倒置使用,写下:“打开门,看见满院月色,一脚踏上去却不见人影,仰看天色,才知道下了浓霜。”另一次我描写一片桃花林,中间不经任何转折,一下子就“看见”西天晚霞流下地平线泛滥到眼前来,自己立刻意乱神迷了。

 

  意象产生,作家的本领只使出一半,还有一半是把它写下来,使读者也进入那意象,或者说,使那个“象”进入读者的“意”中。作家的文字必须“具象”,不能“抽象”,一旦抽去意象(这个解释只在此处适用),作品就失去感人的力量。为了符合这个要求,“描写”的功能占第一位。一般讨论写作的书都劝我们“勿以叙述代替描写”、“勿以议论代替描写”,因为叙述、议论可能“抽象”。有人讽刺某些作品,说是“文学技巧不够的地方用口号代替”,因为口号大半是直接喊出来,未曾转化成象。语文的记录功能和论断功能都是使人“知”,描写则是使人“感”,作者不应该企图使读者“知道”有那么一个意象,而是企图使那意象成为读者的感觉。因此,作者必须充分发挥语文的描写功能,长于描写是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的技术条件。


 

  有人说好文章是“好的意见说得好”,我们在这里缩小范围,强调“好的意象描写得好”。好意象的条件是:鲜明、生动、新鲜,能见出作家的人格气质性情,那些人人传诵引用的名句里面多半有好的意象。好的意象使句子好,好的句子也可能使意象好。“男女之事,就像一大筐黄豆里面碰巧有那么两颗红豆,而且,这两颗红豆碰巧不前不后、不左不右、肩挨肩、面对面地挤压在一起。”这是“姻缘”的意象,妙在用豆(像人头),更妙在用红豆。“红”字不但色彩鲜明,红豆更有其历史文化色彩,代表相思。意象有时靠句中一两个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全靠这个“灰”字。文言如此,白话何尝不然?形容盛开的白菊“抖出一个水晶球来”,“抖”字极好,使人想见菊之肥,生命力之盛,同时也有点危机感,怕菊茎支撑不住。“那用寂寞寂寞加寂寞串成的昼昼夜夜”,意象在“串”字,如果不用这个字,恐怕句子就“抽象”了。

 

  为什么文学这么看重意象呢?因为文学创作以语文为工具,必须把这个工具的特性充分发挥至尽,才可以在文艺的世界里占一个地位。工具的特性包括工具的优点和缺陷。大凡使用一种工具,要知道这工具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通常,我们一面享有工具带来的方便,也忍受工具加给我们的限制。但艺术家何等了得,工具的长处他要利用,工具的缺点他也要利用,他能把短处化为长处。水彩画家的成就,固然离不开水彩颜料、画笔和画纸的长处,但是也可以说建筑在那些工具的短处上,化短为长,水彩画乃成为画坛上的一个门类。文学家深深了解,语文似乎天生为意象而设,在表现意象时,语文的长处充分显出来,短处也不再是短处,若非语文有那“短处”,文学作品也许不能列为八大艺术之一。

 

  这话怎么说?原来语文有两大缺点,第一个缺点是,语文代表事物,但事物永远在变化、在演进,语文永远追不上、说不完。有一个小故事可以代表语文的窘境,据说有一群住在米仓里的老鼠搬家,它们想把仓里的米也搬走,搬运的方式是把米衔在嘴里来回奔波,一只只老鼠去了又来,来了又去,说故事的人一直重复下去,非到仓米搬空不能有下文。什么时候才说到老鼠搬完了家?而且老鼠还有动作表情,而且搬家要费那么久的时间,中途有老老鼠死了,小老鼠生下来……怎么得了,永远没个完,即使口若悬河、死而后已也说不完一件事。语文怎么这么不中用!文学家说:没关系,看我的。他用语文表现意象,而意象这玩艺儿恰恰不必把事物说完全,故意只说出一点点儿,没说出来的比已经说出来的不知要多出多少倍。为了解释一首诗可以写一本书,因为那首诗没有把话说完。一本好小说可以令人一生回味无穷,因为那本小说没有把话说完。为什么一定要说完?让天下读者自己去补充岂不更好?何不把“说不完”当作一项特色?所以他要写意象。




9    6348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公告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