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的楼 |
|
北京的设计跟时装一样,一阵风一阵风的。五六十年代,电报大楼也好,历史博物馆也好,军事博物馆也好,民族文化宫也好,都整齐得跟军装一样。方方正正,横平竖直。后来改革开放了,楼堂馆所多起来了,又流行盖那种傻高傻高的楼,而且这种楼一旦盖成圆柱型,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再后来,好象是有人批评北京的设计缺乏古都风貌,跟一个劣质世界公园似的,这里学巴黎,那里学曼哈顿,而且都没有学像,然后就开始一阵风的流行复古设计——具体说,就是给摩天大楼戴个“绿帽子”。比如说吧,长安大戏院,几十层的楼,顶层弄一个大庑顶,那感觉相当于把太和殿的房顶戴在帝国大厦上。他们管这个叫“中西合璧”,“中西合璧”的结果,就是你驱车长安街,你可以一座一座地数,在长安街沿线上,究竟有多少个“绿帽子”。当然也有其他颜色的,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大庑顶以“绿色”偏多。 这几年吧,自从国家歌剧院弄成“椭圆型”以后,“鸟巢”也跟着被设计成一枚“鸵鸟蛋”的外观,据说这种设计对施工的要求很高,我想这也好,至少不会满大街都是各种各样的“蛋”了吧?否则,一街一街的蛋型建筑,成何体统?我的家住在望京,离机场15分钟车程,在四五环之间。97年的时候,这里基本是一片庄稼地,除了几座孤独的六层砖楼以外,最时髦的就是塔楼了。但就在最近几年,一窝蜂似的上了好多房地产项目,基本上见缝插针,每个楼盘不是德国设计就是法国设计要么是意大利设计,我一个朋友是学建筑设计的,他告诉我说:其实,全是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然后找一老外来蒙事儿。 我指着我们望京一著名楼盘广告上的外国老头,问:“这楼不是他设计的吗?” 那朋友说:“狗屁。把我挂那儿能一平米卖一万八吗?”也是。北京西四环边上原来有一栋楼,品质剧高,正经请德国人设计的,而且人家德国设计师在考察了中国元素以后,特意把楼盖成一个四合院型。结果呢,就因为楼盘叫“北京印象”,好几年卖不动。后来换一名字,改成“德国印象”,您猜怎么着?卖火了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