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收到一个学生的来信,说想认我做干妈妈,这样就能把我的“写作秘诀”学到手,女儿萦袅看到后说:“写作那么好学呀。”一副过来人的口气。 其实我从未想过要培养萦袅成为什么“家”,特别没有指望过她成为一个文学写作者,我觉得人生的路通天大,选择做什么有价值的事都行,只要她喜欢,能灵性焕发,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好。而且她似乎更迷绘画,我写图画书的文本,她很乐于来画,由她为我插图,绘制的图书往往很合我心:我喜欢她对色彩的特殊理解,处理线条时,能在对世界万物的描绘中藏有自己的趣味。另外,这个合作者好说话,不计较稿费的,出版社给绘图者的钱很微薄,有一次我实在过意不去,就送她一只新款的手机作为弥补。 但是事情还在发展,一切顺理成章,仿佛出自天然似的,她最爱的是文学。 这件事可以追溯到我的装满书橱的各类童书,忆想中,萦袅的早期阅读开始得很早,大约从她一岁起,我陆续给她念了无数有趣的童话和小说,甚至为了她能爱上阅读,专门创作了一本《调皮的日子》。等到她对阅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后,我才“退居二线”。后来她从我的书橱里找出《彼得·潘》《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魔法师的帽子》,安德鲁·朗格的《彩色童话集》等等猛读。很多书她都读得烂熟了,不仅能清楚地记住各个生动有趣的细节,甚至,按她的原话说,“看到一篇童话的开头,就能马上猜出结局”,可见,她还喜欢总结情节发展的规律呢。 升初中后,萦袅的阅读更为宽泛了,她尤其喜欢《艾凡赫》《红楼梦》《源氏物语》,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皆大欢喜》《理查三世》等等,这些书常常在她的枕边,书店和旧书店也都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还有,每年去参加上海书市,她总会扛回来一堆书。她在大学,学的是理科,可是她在大学文科图书馆流连忘返。她读了书后,能提出有见解的看法。书籍开阔了她的视野,她变得比同龄人要有“想法”,也更多一些“观点”,她成为一个头脑敏捷,独立意识很强的女孩。 从念中学起,每每写作遇到难题,萦袅“近水楼台先得月”,会求上门来找我,但是她从不以讨教者的身份,而是跑了来与我“切磋切磋”。这讨教与切磋的界限我能区分得很清楚,比如她感受到某些写不透的地方,像人物内心独白,某些复合的故事结构等,但当我把她试图表达的东西点透后,她从不照搬我的设计,而是另辟蹊径,竭力去想更好的表达,随后再得意地念出声来,供给我欣赏并由她自我欣赏。 起初她在中学的作文开始出彩,那还是王小鹰告诉我的,当时她的女儿王之然也在上外附中,老师给她们传看了萦袅的文章,都说萦袅的文章写得不比她妈妈差。如此,我便警觉起来,讨来她的作文看一看,总不能外人都晓得了,而我还心中无数吧。果然,小姑娘很会写,我把她的作文逐篇点评了,话说得很深,因为她懂。 后来才知道,萦袅从那时起就有了“野心”,试图自己拿起笔来涂涂抹抹,写出几本长篇小说。不知道从哪天起,她悄悄地写起了长篇小说,夜以继日的,甚至在高考前夕也没有歇笔。终于,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磕疼的心》,如今她的书刚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还飘着油墨的香味。这位叫戴萦袅的作者还算厚道,出了书后马上表示要“报告”(请客)我一次。 坦率说,我翻看了萦袅的《被磕疼的心》后是又惊喜又伤感,喜的是书里有如许五色的幽默叙述,有少女内心深处的芳香,有活泼的人物群像,调侃而不轻佻,机智而不失真情。而令我心疼的是,散发在小说中的孩子们的伤心、忧愁、压抑以及那种心儿受伤后的疼痛感受…… 前一阵,我和萦袅共同的好朋友,香港女作家关夕芝发来邮件,她独自一人背着行李,历时四个半月进行环球旅行,行程约七万五千里。似乎就是从那天起,萦袅开始写作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她的创作路途也是漫漫的,艰苦的,独行的,可也是充满希望和欢娱的。我祝福她,我更爱处在写作中的萦袅,在那些写作的日子里,她的心里像开满了快乐而浪漫的小花,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轻轻地哼着歌儿,品着心里藏着的音乐,留意着窗外漫漫游走的白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