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话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看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很多都有一点大气、不在乎小事的气质。面对生活中的小事,他们的口头禅是“没关系”、“我都行”、“随便”,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我们仔细想想,大人物也得做小事啊,CEO也得顿顿吃饭,事实上很多小事不但应该做好,而且应该做出仪式感来。
那么,所谓“不拘小节”不拘的到底是什么呢?
苏黎世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几个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在为做决策而花费时间的时候有一个非理性的倾向。
按理说,如果一个决策对你很重要,一旦选错就得面临严重后果,你就应该在这个决策上多花时间。你要精心调研、慎重考虑。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决策没有那么重要,选这个和选那个结果都差不多,那你就应该少花点时间,随便选一个就好。
然而一般人并不是这样的,比如,你想吃猪肉白菜水饺,还是猪肉芹菜水饺? 你都喜欢,但是一时难以决定更喜欢哪个,于是你就坐在那里想了整整5分钟。
面对不重要的局面,你原本可以说一句“我都行”了事,可你却陷进去了。你想寻找一个更精确的答案,殊不知这种问题的答案不管对错都影响甚微。这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研究者的结论是:人们普遍在低回报的问题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而这是一种错误的时间分配策略。
我们想想,日常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
为了决定明天穿什么,你可能会花上一小时,翻来覆去比较几套衣服,结果一天下来,根本没人注意到你穿的是什么;电影院正在热映两个电影,你不知道该看哪个,你又是看影评又是研究评分才决定,这些时间都够两个片一起看了。为了几十块钱的东西,你货比三家还搜集了优惠券,然而买股票时,你却拍拍脑袋就决定了。
人们在面对两个都喜欢或者都不喜欢、不重要的选择时明显花费了更多的时间,陷入了“选择困难”。问题不在于你选的是什么,而在于你根本就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选,因为选哪个结果都差不多。
也许这件衣服的确比那件衣服稍微好看一点点。如果你花足够多的时间选,你的确能做出更精确的选择。但在很多情况下,“更精确”是不必要的。
我们的目标不是确保每一个选择都是精确的,而是确保在重大问题上的选择是准确的,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更重要的问题。
“较真儿”需要消耗能量和时间,我们做判断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寻找正确答案一一而是为了让效用最大化。
这就是“不拘小节”的关键所在。不是不做小事,是“不拘”,“不拘”是因为“结果没影响”,我也吃饭,我也看电影,但是我不会在这些小事上花时间做选择,我不讲究,因为它们是“小”事。这样选还是那样选,结果对我都没什么影响。我都行。
我们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对于结果没影响的问题,就不要花时间。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以下这三种活动中:
第一种是,你的选择和行动会对结果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这可能是重要的事或者紧急的事,你做错或者不做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那你就要好好做。像报考大学、换工作、选专业这些事情应该慎之又慎,把各种选项的优劣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第二种是,读书和学习,这能改变认知,提高技艺。
第三种是,做我们喜欢的活动。陪父母散散步、跟孩子玩一会儿、和朋友聚会聊天,这些事情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就是生活时间。可能这部网络小说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新知,但你就是喜欢读,那没问题,你应该读。可能有的人就是喜欢试穿各种衣服,那也可以,那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而我们不应该把时间花在自己不喜欢、对结果又没影响的事情上。
晚上同学聚会问你想吃啥,你喜欢参加聚会,但是你不喜欢研究“大众点评”,那你就直接说“我都行”。如果一本书洋洋洒洒说的都是琐碎、没用的知识,而你又对那些细节不感兴趣,你的理性选择是放弃。
那些控制欲超强,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决定,特别是总要证明自己正确的人,不是能做好大事的人。
抓大放小是气度,如果一个人气量小,整天就爱琢磨小事,应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应该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
当你见识过大事,见识过真正的好东西,甚至能经常从宇宙视角思考问题,你眼中的很多事情就都变得微不足道,你会少了很多纠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