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废品堆里的“艺术人生” |
|
位光明现在是“位老师”,而不再是“那个收破烂的”,这事发生得有点突然。
他回忆,半个月里,自己接待了35家媒体的记者,生平被用中文和外语书写、转载:一位艺术家,白天收废品,晚上画油画,养活在老家的妻子和4个儿子。
这故事打动了很多人。
最近,他接到了300多幅画的订单,算一算得画到年底。
位光明回忆,以前一个月能“成交”20多幅画,一幅卖300元,扣除画布、颜料成本和快递费,每幅赚200元左右。每月电费是一幅莫奈的《一束向日葵》,油钱得3幅库贝尔的《海浪》,老家4个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15幅毕沙罗、马里斯、希施金的作品。
“有感觉”的时候,位光明能以每天两三幅的速度临摹那些受大众喜爱的大师作品,加上卖废品的收入,每攒够三四千元,就给妻子转账。上个月他出名了,画卖得好,转回家9500元,创了最高纪录。
有人提醒他,“废品还得收”,那是“人设”,不能丢。他很赞同,但他还有自己的理由:“网络上这个‘火也就一两个月,以后生意不好了怎么办?”
他认为自己的绘画水平很低,但他似乎参透了人们关注他的理由:“可能是身份的反差吧,社会需要正能量,平凡之中总会有那么几抹亮色。”
|
|
|